CIO 发布
——记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我的一堂课”汉语教学展示活动
当地时间1月17日下午2点,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我的一堂课”汉语教学展示的最后一场活动成功落下帷幕。这场为期三天的活动不仅是老师们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比拼教学技能的擂台。活动邀请了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深老师们担任评委,其中还有汉语专业的教授和专家。巴大孔院的11名志愿者教师按编号依次登台,3名公派汉语教师也参加了展示。呈现了14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出席和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孔院本部和各教学点的近百名学员和家长以及汉语爱好者。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外方院长共同主持本次活动。
14日下午4点,展示活动正式启动。外方院长奥克太在开幕致词中充分肯定了孔院各位老师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希望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中方院长胡凤华在补充发言中首先感谢了各位评委和学员的配合,并介绍展示活动根据学员年龄分为少儿组和成人组。她指出期望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示出每位教师的个人风采,旨在促进各位老师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升汉语教学水平。
教师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进度因材施教。各位老师反复推敲教案,制作了精美的生字卡片、图片等教学道具,并充分利用了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有的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游戏与情境对话等互动环节,令课堂节奏紧凑、丰富多彩而妙趣横生,教室里不时传出开怀的笑声。不少学员为了能多参与不同老师的课堂展示,调整了自己的行程安排,连续几天到场。
下面让我们走进现场,感受生动的课堂吧:
少儿组黄丽老师上《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一课。她给每一位小学员发了一张画有不同颜色花朵的图片。孩子们一拿到漂亮的图片,便爱不释手地用指尖摩挲,然后争先恐后地高举着图片问小伙伴们“这朵花是什么颜色?”就在这有趣的问答间,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了十几种颜色的汉语名称,并学会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重点句型。少儿组刘金艳老师复习五官的名称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他给第一组学员分发“眼睛”“耳朵”“嘴巴”等词卡;给第二组学员分发“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词卡。游戏开始后第一组学员举着词卡大声问“眼睛能干什么?”第二组学员迅速回答“眼睛能看电视。”并找到对应词卡。诸如此类。游戏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问题,不仅要能迅速回答,还要能认准汉字找对词卡。一个游戏既联系了口语交际,也巩固了汉字的认读,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成人组陈琳老师讲到“快乐”一词,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笑脸娃娃。然后又画了一个哭脸娃娃,引入“不快乐”这一否定表达方式。直观形象的授课方式,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更加深了学员的记忆。成人组曾奇老师上《自我介绍》一课。他将家乡的美景与自己的生活照编辑成一个视频,伴随着视频的播放,他首先用“我来自……”“我喜欢……”等重点句型做了一个自我介绍。此举不仅拉近了与学员们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绝佳的示例。课堂结束时,每一名学员都能像他示范的那样流利地做自我介绍了。
……
评委们从教学仪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维度严格评分。他们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每一个细节,有的评委甚至三天活动中连口水也没顾得上喝。课堂展示部分完成后,由巴大孔院中方院长和三名老师一起统计评分。本次活动从志愿者教师中角逐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由评委老师和中外方院长为获奖教师颁发奖状和奖品。巴大孔院中方院长胡凤华在颁奖致辞中说,她为老师们的积极参与而欣喜,也期待今后各位老师继续立足教学,互相交流、不断学习,共同致力于提高孔院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人爱上汉语、学会汉语。
展示活动结束了,学员们却还沉浸在课堂的余韵中。不到6岁的小学员娜娜,刚学汉语2个多月,一下午连续听了四堂课,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当最后一个老师说“下课”时,意犹未尽地憋了憋嘴,大声问:“还有课吗?”学员阿力的妈妈连连称赞:“太棒了!难怪我的孩子这么喜欢学汉语,原来孔院的课这么有趣!”塔里克的朋友在孔院学习,他这次是来旁听的,活动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咨询学汉语的事宜,表示也想和朋友一样来孔院学习汉语。
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奥克太讲话
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胡凤华讲话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黄丽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孙彦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刘金艳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支英浩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公派教师韩茹冰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曾奇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钟鲁娜授课现场
少儿组志愿者教师闫晓娟授课现场
成人组志愿者教师李大壮授课现场
成人组志愿者教师李晨旭授课现场
成人组公派教师刘永峰授课现场
成人组志愿者教师滕月明授课现场
成人组志愿者教师陈琳授课现场
成人组公派教师刘利利授课现场
评委评分现场
评委与获奖教师合影
评委、获奖教师与学生合影
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韩茹冰 李晨旭/文